文明村镇|清远佛冈水头:文明乡风吹在希望的田野上-要闻
2023-04-14 22:01:44 清远很赞

“这册子上的优待办法说,家庭成员患严重疾病可帮助联系省市名医,子女在校的能补贴餐费、学费,还能参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分红,我也要参加评选。”佛冈县水头镇西田村村民徐石燕说。

水头镇农光旅一体化项目,实现“上能发电,下能种植”。

一年多前,佛冈县水头镇存在干群关系紧张,群众抱怨较多等情况。面对该镇的实际情况,水头镇党委和政府推广“星级文明户”“最美水头人”的积分制活动和优待措施,既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又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


(资料图片)

水头镇党委书记吴春来表示,推动水头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大力推动农村建设风貌管控,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社会风气,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可以说重塑了水头社会治理结构”。

活力

农村社会风气日日新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网格化管理是推进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手段,水头镇聚焦建好网格,优化网格设置,建强网格党组织,推进网格员队伍建设,让“小网格”实现“大作为”。具体做法是:水头镇委、镇政府探索林长制与河长制、综治(执法)网格“三网整合”,专兼职护林员、巡河员、综治网格员“三员整合”,护林资金、巡河资金、乡村振兴资金“三资整合”,试水“三网三员三资整合”。

水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肖文静介绍,水头镇共划分62个网格,配备了58名兼职网格员,23名专职网格员,运用“雪亮工程”“平安乡村”“数字乡村”等平台,织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依托移动终端优势,水头镇建立问题线索发现、甄别、上报、交办、处置、办结、反馈等7个方面的闭环运行机制,实现“网格吹哨、部门报道”,推动部门职能下沉,形成“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工作格局。2022年以来,网格员、信息员录入事件9158件,已办结9117件,正在办结41件,切实做到风险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矛盾及时化解。

“小网格”撬动“大治理”,好经验好做法在水头镇“生根发芽”,形成了政府、社会、自治组织、村民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另外,农村的社会治理也注入了“新活力”。几年前,水头镇西田村村民徐叔和当地不少村民尝试土地流转,由村委统一发包给某农业公司建设芦笋种植基地,但从2020年开始,由于承租方的经营管理不善,芦笋种植难以为继,导致这片土地撂荒,拖欠村民近2年的土地租金。

芦笋种植基地项目的失败,不仅损害了村民的利益,也影响了西田村民与村委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西田村委继续引入新的项目让村集体经济发展重新步入正轨,另一方面,经历过项目失败的村民们配合村委开展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的意愿大大降低,西田村委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2021年,西田党总支被确定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西田村产业发展落后、组织管理涣散等一系列问题开始集中涌现,急需强有力的整顿整改。省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和水头镇委、镇政府了解情况后,派出工作队队员吴泽文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强化“头雁领航”作用。

最终通过工作队的“牵线搭桥”,西田村成功引进魔芋种植项目,重新盘活了土地资源,不仅化解村民疑虑,还解开过往“心结”。

水头镇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59名村干部队伍,实现“两升一降”,大专以上学历较上届增加15人,女性干部增加6名,占比提升到37%。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引擎”,突出基层党组织动员群众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考核,提升了基层治理效力,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新人才”。

滋润

农民文化生活更丰富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水头镇加快补齐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短板,提升乡村文化活动服务效能,让文明乡风融入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如今的水头镇,公共文化体系更加健全,农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补短板

数字赋能提升文化服务

走进水头镇文化站,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虽然地方不大,但阅览室、舞蹈室、母婴室、棋牌室、少儿活动室、音乐培训室等功能区应有尽有。“真的很喜欢这个文化站,现在我经常来这里跳舞、听曲,小孩子也很喜欢来这里玩!”刚刚跳完广场舞的阿梅开心地说。

十多年来,水头镇连一家电影院、群众文化活动场所都没有。如今,水头镇把文化站建设纳入到了水头镇乡村振兴项目之中,水头镇文化站建设也成为30个项目中最早完成的8个项目之一。

2022年5月30日,“数字乡村全域覆盖”交接暨“数字运营官千人驻村”佛冈县启动仪式在水头镇文化站召开。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赋能不仅能促进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综合能力提升,也能使文化传播更高效、更丰富、更广阔,水头镇未来的文化发展必将大有可为。

“水头镇文化站作为水头镇文化传承的‘据点’,承担着传承和发扬水头镇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为水头镇文化产业的发展留下无限的可能。”肖文静说。

建平台

文明实践有了大舞台

“来,下盘象棋”“你看,我这毛笔字写得怎么样”……在水头镇各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每周至少开展1场文明实践活动。前来休闲娱乐的群众有说有笑,其乐融融。“休闲健身、健康义诊、理论宣讲,实践站的活动真不少,我也成了志愿者。”村民陈叔说。

一场场活动,一次次服务,水头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逐渐成为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的平台,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优供给

推动课外教学多样化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看《兔耳袋狸》的故事……”下午4时30分,水头镇新联村的15名孩子放学后,来到设在水头镇文化站的“四点半课堂”,倾听乡村振兴志愿者赵少君讲解阅读和写作技巧。据了解,该课堂服务对象为全体水头镇在读适龄儿童。

水头镇在外务工青壮年多,不少留守儿童长期无人看管,放学后也缺少学习去处。在工作队和水头镇委、镇政府的谋划下,工作队整合各类资源,在新联村率先开设了“四点半课堂”试点,由乡村振兴青年志愿者团队担任辅导老师,以课后学习辅导为主,结合课外阅读、兴趣小课堂(绘画、运动、科普等)、宣传安全常识、讲解文明礼仪知识、做益智游戏等为辅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支点,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既有助于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又能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规范

乡村文明焕发新气象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久久为功。水头镇探索创新农村移风易俗的方法路径,将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政策制度、转化为长效机制,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文明不断焕发新气象。

滋养淳朴民风

引导群众广泛参与

“放心放心,我马上清理,不给村里‘抹黑’。”家住水头镇西田村委南亩村的徐伯得知自家屋后堆放的杂物影响美观,马上叫上家人一起清理腾空。

为了配合建设良好的村容村貌,定时清理房前屋后堆放的杂物,已逐渐成为南亩村村民的一种习惯。

据了解,南亩村是水头镇大力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难在长效管护,水头镇聚焦转变群众观念和卫生习惯两大关键,率先在南亩村开展试点,创新“3+3”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3+3”即通过发挥“党员模范+小组长监督+群众参与”协同作用,以“考核评选+公开公示+礼品奖励”的方式,激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南亩村每季度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对管辖范围内的常住家庭进行考核评分,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房前屋后卫生保洁、禽畜圈养、门口杂物摆放三大方面。

根据考核分数评选出的卫生之家、整洁之家、进步之家,不仅可以按照评出的等次奖励洗衣液、纸巾等日用品,还可以获得荣誉牌,实现“奖品+荣誉”双丰收,切实提高了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实现由“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为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养文明乡风

榜样模范带动身边人

“大家先看看手中的宣传手册,待会我仔细说说评选办法,希望父老乡亲都积极参选。”水头镇西田村党总支委员徐晓燕在西田清和村小组会议上耐心向村民讲解活动意义、积分细则以及优待内容。

面对农村社会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水头镇实施“星级文明户”“最美水头人”评选和优待活动。2022年11月以来,水头镇社区、新联村、铜溪村、王田村、西田村、莲瑶村作为评选活动试行村,积极开展宣传活动,由镇、村干部组成的宣传小分队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召开村小组会议等形式,动员群众参与“星级文明户”“最美水头人”评选活动。

“之前村里也评过文明户,但评选‘星级文明户’‘最美水头人’还是第一次,让我们觉得新奇又新鲜。”“这册子上的优待办法说,家庭成员患严重疾病的可帮助联系省市名医,子女在校的能补贴餐费、学费,还能参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分红等等,我也要参加评选。”……村民们热情高涨,纷纷主动报名参加评选,表示会根据评选细则的内容响应乡村振兴政策,配合好疫情防控工作和人居环境整治等中心工作。

站在新起点上,水头镇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全面推进乡村综合治理变好,让文明乡风劲吹希望田野。

素材来源:南方+、清远日报

编辑:梁杰

校对:罗健鹏

相关新闻: